宋朱克柔《缂丝鹡鸰》
2017年7月1日-9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项大展“笔墨见真章:历代书法选萃”与“看画·读画:历代名迹选萃”,挑选了数件书法与绘画精品,以时代为序,讲述中国书画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
中国五千年来的璀璨文明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书画艺术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传承至今。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西方艺术上,从而忽略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
倪瓒,元代,《容膝斋图》
其实传统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它早已贯穿在时代之中,与当下密不可分。台北故宫博物院挑选历代书画精品,立足传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笔墨见真章
书法,是中国以及汉文化覆盖下的国家和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智慧的先祖们用画图记录日常,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慢慢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而后,毛笔被发明出来用于书写,由此便产生了书法。
三国魏曹真残碑暨碑阴墨拓本
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变迁,书法也在传统艺术中蔚成体系,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它在世界文化长河里独放异彩,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台北故宫博物馆此次便是从历史出发,用杰作为观众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
民国赵叔孺篆书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车同轨,书同文”,将小篆定为官方书体。这一做法确实令当时各式各样的字体归于了统一,令阅读公文变得简单起来。但小篆字形扁长、结构复杂,书写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阻碍办事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更加简省的字体——隶书,便诞生了。
秦始皇像
相传,隶书的产生得益于秦时程邈。他因性情过于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罚入狱。在狱中无事可做,他便把民间流传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整理,创造出了更加趋于简便快捷的隶书字体。
明董其昌临《争座位帖》
秦始皇看到程邈整理的文字后非常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行,还为其升官加爵,封为御史。因为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称为隶书。
虽然,关于程邈“删古立隶文”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秦隶的出现,确实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到了汉代这种字体逐渐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
元赵孟頫书法作品
顺应时代的潮流,易于书写的文字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快速挥笔之间,草书便形成了。而到了唐代,草书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功能,更加重视美感,笔意奔放、大胆革新,标志着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对后世影响颇深,更是有着“盛唐狂草”这样的说法。
张旭草书 《古诗四帖》局部
本次展览涉及到的张旭,就是唐代草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为“草圣”。他的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一同并称为“三绝”。更是因为经常与李白、贺知章以酒会友,而被杜甫列入“饮中八仙”之一。
张旭《肚痛帖》
有记载,张旭为人洒脱豁达、学识渊博,是一位极有个性的书法大家。他嗜好饮酒,常常在酩酊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拿起毛笔一挥而就。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一来二去便有了“张颠”的雅称。
张旭《草书心经》
张旭借草书来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故其书法狂放,成就颇高。后来,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南宋赵构《赐岳飞手敕》,纸本,行书,36.7×67.5cm,绍兴七(1137)年
到了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爱好书法的帝王大有人在,宋高宗赵构便是其中之一。赵构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喜爱临摹书帖,最初学黄庭坚,中年又学米芾。由于他身份的关系,不少人投其所好,这在无形之中也推动了南宋书法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
明文徵明
元明时期,书法的发展开始跳脱了传统的束缚,文人更加追求个性表达,不愿为时代所吞没。明代的文徵明便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在艺术领域造诣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而正是这样一位成就颇高的大家,当初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
明文徵明《书兰亭序》(局部)
因为在科举上的失利,文徵明到了53岁依然没有成就。而与自己同年出生的好友唐寅早在16岁时就以童子试第一名考中秀才,29岁便高中乡试第一名。
明文徵明《书兰亭序》(局部)
这严重打击了文徵明的自信心,从此他便发奋练字,每天临摹《千字文》,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到了九十岁高龄,仍日日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练字。正是因为后天勤奋苦修,才有了他如今在书画上的伟大成就,也造就了其一丝不苟的艺术风格。
看画·读画
古时,文人多集书画于一身。书法为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绘画同样得益于书法的启发,自古以来,书画本就相通。
五代关仝《秋山晚翠》
中国水墨丹青的发展史就如同一曲恢弘壮丽的交响乐,唐有吴道子,兴人物画;五代至宋初有荆浩、关仝,兴山水画;黄筌、徐熙善花鸟画,而风格却又大不相同;元明兴文人画,书画合流;而到了清代,传统绘画也融合了欧洲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洋画法,开创了全新的艺术格局。
吕纪《雪景翎毛》
元代《花间行龙》
此次展览,台北故宫博物院便是挑选了历代人物、花鸟、山水等画作中的传世经典,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一幅幅精选的画作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而这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赵喦(yán)的《八达春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这件作品仅于8月15日-9月25日限期展出40天,此后3年内都不会再展,对于观众来说这次机会实属难得。
五代梁赵喦《八达春游图》
赵喦是五代后梁时期的画家,他擅画人马,技法超绝。除此之外,他还爱好收藏名画,唐末离乱之际,他不惜重金收购名画五千余幅,称盛一时。
元人画猎骑图
而赵喦相比于同期画家更为特殊的一点,他还是后梁太祖朱温的驸马都尉。正是这一层特殊的身份,让他有更多机会见识到一般画家难以描绘的宫廷生活。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也可以隔着时空窥视到当时贵族们的娱乐生活。
古人的运动会
宋张敦礼《闲庭蹴鞠》
展览展出期间,正值中国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之际。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也特设了一个特别的单元——古人的运动会,特意挑选出一些具有“运动”意味的书画作品,希望观众从中找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运动之间的关系。
宋张敦礼《闲庭蹴鞠》(局部)
如今的不少体育竞技项目都源自古代,足球便是由古时民间流行的娱乐项目蹴鞠发展而来的。张敦礼的《闲庭蹴鞠》,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人在树下踢球的场景。而清代宫廷画家丁观鹏的《唐明皇击鞠图》更是传神刻画了在当时盛行的击鞠运动,而这项运动发展到了今天有了一个更加洋气的名字——马球。
清丁观鹏《唐明皇击鞠图》
观察人体顿悟笔法
除了画作,本次展览涉及的书法作品也颇具运动意味。古时的文人雅士,为了提升自己在书法上的造诣,会在临摹前贤的墨迹法帖之外,有意识地去观察人体的肢体动作,从中顿悟笔法,开创全新的境界。
民国邓散木《行书中堂》
唐代“草圣”张旭就曾因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从其矫健敏捷的动作和奔放的气势中获得启发,从而书艺大有长进。
丰坊《各体书书诀》(下册)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这绝非几张书画作品就能够简单概括的,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两项大展倒是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正视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中国艺术立足世界的关键之道。
笔墨见真章:历代书法选萃
看画·读画:历代名迹选萃
展览地点:台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区,第一展览区
精彩回顾:
反概念艺术究竟在反对什么?!
版画的名义 | 5分钟让你了解木版画!
[编辑、文/陈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