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画像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据该传记,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谒曹操高陵时,预先令人在陵屋中画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事,于禁见后,羞愧发病而死。
壁画是宗教美术中常见的绘画形式。据历史记载,汉武帝画诸神像于甘泉宫,宣帝画功臣像于麒麟阁,也都是壁画。自魏晋到唐宋,佛道两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明清卷轴盛行,壁画渐衰。
关公在逝世后一二百年间,除了军事将领将其视为勇猛善战的象征,普通百姓尤其是关羽驻守的荆州百姓普遍认为,关羽壮志未酬身先死,因而愤恨难平,怨气太大,刚开始都是将关羽当作厉鬼或大力鬼神来祭拜的。
直至南北朝时期,关羽才从祀厉转为祀正,被视为江陵城的“城隍神”来供奉了。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20年)董侹所撰《重修玉泉山关庙记》对关羽便有“生为英贤,殁为神灵”之称。在董的庙记中,记载南朝时“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这是关公成神的最早记录。
该庙记也记载了关公最早成为伽蓝神的过程:“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动,风号雷啸,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木,周匝起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
此后,唐初国师,北派禅宗领袖神秀及弟子普寂进一步证实了关公作为伽蓝神的说法。《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唐仪凤末年)神秀至当阳玉泉山,创建道场。乡人祀敬关羽,秀乃毁其祠。忽阴云四合,见公提刀跃马,秀仰问,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为本寺伽蓝。自此各寺流传。”
神秀的传人普寂又恰好是关羽的老乡,“普寂姓冯氏,蒲州河东人也。年少时遍寻高僧,以学经律。时神秀在荆州玉泉寺,普寂乃往师事,凡六事,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神秀卒)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旧唐书》)《三国演义》中出现过的一位在汜水镇国寺和关羽叙过乡情,后又在王泉山结茅,以一句“颜良安在”喝破关羽的“普静”,即是“普寂”的创作原型。因普寂有著于当世之名“法山净”。
隋唐之时,关公便开始用作宗教美术的题材,得到宗教人士和美术家的关注。画圣吴道子以擅长道教画出名,相传北京关帝庙中规格最高的正阳门城楼的关帝庙,每次皇帝去天坛或先农坛祭祀后,回来时必来此庙拈香。庙内原有一轴关帝像,传说是唐代时期的画圣吴道子的手笔,堪称稀世珍宝。
五代后蜀的著名画家赵忠义因妙于鬼神屋木之画,曾奉敕作《关将军起玉泉寺图》。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赵忠义,元德之子,事孟蜀为翰林待诏,虽从父训,宛若生知。蜀后主尝令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作地架一座,垂昂叠栱,向背无失。蜀主命匠氏较之,无一差者,其精妙如此。”
清代学者俞樾据此推断最迟至五代时,关羽图像已经盛行。
从宋代开始,随着关公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推崇,关公的画像也随着宗教信仰的传播而普及开来。这些宗教美术中的关公画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都是难得的珍贵文物。
在今天的内蒙古阿拉善蒙额济纳旗一个金代古堡的佛寺里边,出土了版画《义勇武安王位》,就是宋时的作品,画像是非常精美,既是中国最早的版画,也是最早的年画。
明清以后,佛道寺观庙宇供奉关公为护法者已经日渐普遍,《明宫史》记载“至于宝善门思善门乾清门仁徳门平台之西室及皇城各门皆供关圣之像。”600多年前,福建省东山县就“刻像祀之”,即使至今天,东山家家户户悬挂的关帝像的民俗依然兴盛不衰。
著名画家马远绘的《关夫子像》,是一幅正面侧身骑马像。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绘的《关羽像》,为正面侧身骑马挥刀像。明代弘治三年的《关壮缪像》、正德八年的《义勇武安王神像》、嘉靖三十六年的《关壮缪像》、景泰六年的《关王辞曹归刘图记》、清顺治十四年的《关圣帝君像》、康熙十六年的《关圣帝君像》、康熙四十三年的《关夫子像》、乾隆二十一年的《许昌灞陵桥挑袍圣迹图》、乾隆五十八年的《关壮缪像》、道光二十九年的《关壮缪像》等等,都直观形象地宣扬了关羽的伟岸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人格上的砥砺,为人们所喜爱、收藏。
无论这些关公画像或文或武,或佛或道,或儒或民,或圣或神,都给人以庄严和肃穆之感。正如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题圣像》诗所言:“有文无武不威如,有武无文不丈夫。谁似将军文而武,战袍不脱夜观书。”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