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关于马帮的故事,最早、最被广为人知的,便是约瑟夫·洛克。
他在中国西南和西藏东部考察和收集标本多年。洛克是第一个测量大雪山主峰贡嘎山的人,他同时还是植物学家、探险家、 制图家、人类学家、作家和摄影家。滇西北的很多美景都是他先发现的。
而现在,每周一次,我,将持续为你们讲诉,和两个法国人曾经的,马帮旅行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1931年与洛克相遇在云南,并且一起进行了一段马帮旅行。
斯诺说他们沿途所见的灌木和乔木都是洛克的朋友 — “他叫得出它们的拉丁学名,有的树木还是他给取的名字哩。”
在滇西北马帮旅行的洛克,随时都带着品种齐全的药物箱和一袋医疗器械,而且他还是一个巡游的牙医。洛克从不走进中国人的小旅店,他经常是在树木下或寺庙里住宿。他带的用具一应俱全,包括可以折叠的洗澡桶和全套的炊事用具。
旅途中,他的随从人员一部分开路,另一部分断后。由厨师带头,帮厨和管家打前站,他们一找到视野开阔阴凉的所在,就把豹子皮铺开,摆好桌椅,铺上干净的台布,然后摆上碗碟、刀叉和餐具。等洛克和斯诺到时,饭菜也差不多准备好了,晚饭会有好几道菜,饭后还喝点茶和酒。
如果他们是在村子里过夜,全村的人都会跑出来,蹲在不远的地方观望着他们。其实就算是过了八十年之后的现在,如果有马帮露营在村庄,也依然会引来参观者,只不过现在是更近距离的而且,还有各种探问。
他们也偶尔投宿在寺院,洛克的纳西族随从会先给武圣和观音等的塑像彻底掸尘,把地冲洗干净,然后在佛像的脚下把帆布床支好。洛克总是说:“如果你想在荒郊野地居住,你得让人们相信你是个重要人物,这一来尽管要花不少钱,但是看来还挺有效。” 沿途所见之人都叫他“洋大人”。
三十年代,有大批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滇西北,洛克是个不可知论者,十分鄙视传教士。他说:“花钱派这些灵魂的拯救者到这里来有什么用处呢,他们只是在愚昧之上再加种无知而矣。” 传教士们的马帮队伍依然向前,他们已成为茶马古道路上的另一个传奇,在滇西北留下大量的天主教堂和众多的信徒,以及并非源自于本地域传统的文化。
当时的行者用的是椎型帐篷,帐篷里也少不了地毯、柜子,但更多的时候因为随行所带的物资太多,而放弃了一些个人的享受。
云南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与亚洲高原狂风怒号的风貌是分不开的。它地处中国边远的西部,在高耸入云光彩夺目的西藏雪山山脉之下。在这一片狂暴而凶悍的原野上,居住着狂暴而凶悍的人,他们饱经风霜,穿着家庭自制的粗布衣服,骑着健壮的小马,或者赶着鬃毛蓬松的牦牛,攀越风雪怒号的崇山峻岭,跨过黑沉沉的激流。有着呼风唤雨的魔力。”
这和现在打着风花雪月旗号的滇西北,可真是天壤之别。
那时的云南还分属各个领主,被各方土匪和地方小国王所操纵。分割的各方必然酷爱武装,当时来到这里的英国贵族的马帮,总是备有枪药作为礼物,有时还会带来针线、丝绸甚至于是海鲜这些当地很少到过的东西。
当然也有像阿里桑德拉这样的探险者,像本地人一样去旅行,每晚住在当地人的帐篷里。那时在路上的马帮都带着枪,他们基本上是不会杀人的,只是因为各种险象环生,同时也是为了更有面子更能获得当地人的尊敬。
三十年代,有不少德国人穿过印度北部来到滇西北,他们一直坚信自己是康巴藏族人的后代,他们来此寻找真相。也有日本人因为佛教信仰而来,其中的一批人曾在这一带生活过九年,就像当地的喇嘛一样。
1936年到1937年,法国人溜达和他的朋友从河内经过缅甸来到云南,想要经过百花落去到西藏,但那时的西藏依旧是难以抵达的神秘之境。他们第二次从法国出发来到中国时,带着十二匹马的马帮队伍,带着狗,从康定去青海,然后还是想要去到西藏,他们带着测量仪器,从欧洲带来的小点心装在铁盒子里,最后,他们爱上了藏区的糌粑,甚至用糌粑做起了面包。
溜达永远的留在了马帮行进的路上,他的探险结束了。而现在,我和两个法国人的马帮旅行,开始了。
【 复活的马帮 · 待续 】
这一日
走在仍将继续的途
寻找我爱的魂灵
一起舞蹈
| 在途中 |
用我们的态度诠释另一种生活的态度 | :viaTOUR-2016